《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》教学大纲
课程编码:1312101102
课程名称: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
学时/学分:32/2
先修课程:
适用专业:音乐学
开课教研室:理论教研室
一、课程性质与任务
(一)课程性质:
《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》这是一门音乐学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,它系统阐述了中国音乐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,并结合音乐作品的鉴赏。
(二)课程任务:
通过《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》的学习,使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史的背景,感知中国音乐的时代风格,并初步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规律。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质。
二、课程教学基本要求
(一)掌握《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》的基本概念、基本史实和基本发展脉络,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思想。
(二)密切联系实际,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艺术实践,解决实际问题,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艺术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中,切实提高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三、课程教学内容
第一章 远古及夏商的音乐
(一)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了解中国音乐的起源,掌握远始、夏商时期的音乐和乐器
(二)教学内容
1.概述
2.中国音乐的起源
3.民歌
4.乐舞
皇帝时的《云门》、尧时的《咸池》、 舜时的《箫韶》、禹时的《大夏》、商汤时的《大濩》。
5. 乐器
①利用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:骨笛、骨哨等
②陶制乐器:陶铃、陶甬、陶鼓等
③ 铜制乐器:铜铃、铜鼓、钟、铙、镛、鎛等
(三)重点与难点
重点:
1.夏商时期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
2.夏商时期的乐器
难点:中国音乐的起源
第二章 周代的音乐
(一)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了解周时期的音乐文化概况,掌握西周的礼乐制度、南北方的歌辞集《楚辞》和《诗经》、八音分类法、三分损益率、曾侯乙编钟以及十二律等。
(二)教学内容
概述
1.周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音乐发展高峰时期,建立了较完善的音乐机构,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。
2. 宫廷音乐
3.乐器
①八音分类法: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木、匏、竹八类。
②曾侯乙墓乐器和乐律铭文:曾侯乙墓共出土9种125件乐器。乐律铭文记载了音阶、调式、律名、阶名、变化音名、音域术语,以及曾国与其它五国律名的对照情况。
4.乐律
五声与三分损益率、十二律与《吕氏春秋》、旋宫转调理论。
5.音乐思想
①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:代表人物是孔子、孟子、荀子。他们的音乐思想本质上是保守的,所论及的“乐”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。
② 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:代表人物是墨子。墨子提出“非乐”思想,他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,反对音乐有其合理的一面,但他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是错误的。
③ 道家的音乐思想: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。老子提出“大音希声”的音乐美学思想,否定认为的有声之乐。庄子不否定人为之乐,他否定的是儒家倡导的礼乐。
(三)重点与难点
重点:
1.西周的礼乐制度。
2.八音分类法。
难点:
1.三分损益律。
2.曾侯乙编钟乐律。
第三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音乐
(一)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了解秦汉三国时期音乐发展的基本情况,掌握汉乐府的职能、任务,百戏的内容,鼓吹乐、相和歌等新出现的艺术形式,掌握《乐记》、《声无哀乐论》的音乐美学思想等。
(二)教学内容
1.概述:西汉的社会背景、东汉的社会背景、三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东西音乐文化的交融。
2. 汉乐府
汉乐府的兴衰:汉乐府扩建于公元前112年,衰亡于公元7年,汉乐府的设立,主观上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宫廷享乐的需要,但客观上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。
“协律都尉”李延年:乐工出身,曾主持汉乐府的主要音乐活动,有着过人的音乐才能,“每为新声变曲,闻者莫不感动”。
乐府歌曲:主要记载在宋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中,共分为十二类。
3.相和歌
①相和歌的形成:相和歌初为徒歌,后为但歌,再后来是用弹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、由一人执节伴奏,才形成名副其实的相和歌。
②相和歌的乐调:平调、瑟调、楚调谓之相和三调。
③ 相和歌的伴奏:伴奏乐器有笙、笛、节、琴、筝、瑟、琵琶等。
④ 相和大曲:相和大曲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,由艳、曲、乱三部分组成。
4.鼓吹乐
① 鼓吹乐的形成:鼓吹乐经由北方的汉族牧民或戍边将士传入中原,并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民间音乐相结合,逐渐形成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新乐种“鼓吹乐”。
② 鼓吹乐的种类:分为黄门鼓吹、骑吹、横吹、短箫铙歌等。
5. 民间歌舞和百戏
① 民间歌舞:公莫舞、巴渝舞、鼙舞、槃舞、铎舞、拂舞、白纻舞、踏歌。
② 百戏:是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的总称,包括杂技、武术、魔术、幻术、歌舞、杂乐、杂戏等多种民间艺术。
6.乐器和器乐
① 打击乐器:分为鼓类乐器和钟形乐器。鼓类乐器主要有建鼓、提鼓、小鼓、扁鼓、鼗鼓和铜鼓;钟形乐器主要有:编钟、甬钟、编铙和编钲等。
② 吹奏乐器:主要有排箫、笳和竽等。
③ 弹弦乐器:主要有琴、瑟、筑、琵琶和箜篌,以及琴曲《广陵散》。
7.音乐美学和乐律
① 两汉的音乐美学:包括《淮南子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、董仲舒及其音乐美学思想和《乐记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。
② 三国时期的音乐美学:包括阮籍《乐论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、嵇康及其音乐美学思想。
③ 乐律:主要讲述三分损益率的缺陷及其解决办法及京房的六十律理论。
(三)重点与难点
重点:
1.汉乐府、相和歌、鼓吹乐、百戏。
2.音乐美学思想。
难点:
1.哀帝罢乐府的原因。
2.《乐记》《声无哀乐论》的美学思想。
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
(一)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了解相和歌的继续发展,掌握清商乐的形成与发展,该时期的故事歌舞、百戏与佛教音乐、文人音乐的发展以及音乐文化交流等内容。
(二)教学内容
1. 概述
断代划分: 公元265—317西晋时期,317—420东晋时期,420—589南北朝时期。音乐文教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;西晋时期玄学盛行,知识分子的思辨热情高涨,文人音乐得到发展;佛教音乐的待进一步发展。
2.相和歌的继续发展
相和歌的“源”:徒歌—但歌—相和歌—相和大曲。
相和歌的“流”:相和歌在此前的基础上,吸收了江南吴歌、西曲继续发展,出现有转调、连缀(曲牌连缀)、加入新的伴奏乐器箎、节等,使相和歌的分类更加细致。
相和歌的“亡”:发展到此时,相和歌已吸收了江南民歌的很多特点,其内容更加丰富,被兴起的清商乐所取代,说它“亡”,其实是“名亡实存”。
3.清商乐
① 概念:简称清乐,它是在南方民歌“吴声”和“西曲”的基础上,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发展起来的新乐种。
② 清商乐的发展:清商乐中的“大曲”,或称“清商大曲”,它和相和大曲相比,又有新的发展。由三部分组成,开头有四至八段乐器演奏的序曲,称为“四部弦”或“八部弦”;中间是全曲的主体,由多段声乐曲组成;结束部又分几个器乐段,称为“楔”或“楔注声”,这种曲式结构发展到后来,便是唐代大曲。
4.北歌、鼓吹或横吹
5.百戏与佛教音乐的发展:百戏内容较前代增多了,演出规模也较前代有所扩大;佛教音乐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佛教教义的传播,另一方面也为佛教的本土化做出了贡献。
6.音乐文化交流:包括中原与西域、中原与外国的交流,也包括中原各民族间的音乐交流。通过音乐文化交流,不仅带来了异族具有异域风情的乐器,也带来了苏祗婆的“五旦”、“七调”理论。
7.宫廷雅乐:晋代时期,因战乱宫廷雅乐佚失很多,规模不及前代;南北朝时期,统治者重视雅乐,它仍在不断发展,由于宫廷音乐家的参与,乐器、乐律、歌诗等方面也加入了不少新的内容。
8.文人音乐的发展: 琴在这一时期得到文人的格外推崇,琴乐也有了很大的发展。南北朝时期,琴与文人的联系更加密切,琴、琵琶、筝、笛等乐器受到了文人雅士的推崇,对于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而言,音乐不仅是娱乐所需,且具有了特殊的精神内涵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时文人群体的处世态度与价值取向。
9.乐器、乐曲、乐律与乐人
①乐器与乐曲:古琴与《碣石调·幽兰》,梁秋明所传;笛与《梅花三弄》,东晋桓伊所奏。
②乐律与乐人:南宋何承天的“新律”,为中国传统生律法开辟了一条暂新的道路;东晋荀勖的“管口校正法”也是律学史上的一大贡献。
(三)重点与难点
重点:
1.相和歌的继续发展
2.清商乐的形成与发展
难点:
1.文人音乐
2.乐律
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
(一)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了解曲子、变文、燕乐这些艺术形式,掌握大乐署、鼓吹署、教坊、梨园这些音乐机构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该时期的音乐理论、音乐思想、音乐文化交流等。
(二)教学内容
1.概述
断代划分:581—618隋朝,608—907唐代,907—960五代。
文化方面:从文化上看,如果说南北朝时期是中外、汉少、南北的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时期的话,那么唐代就是集大成的年代,唐统治者在宗教、文化、艺术诸方面,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,对于东西方各国的音乐文化和国内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,都加入了广泛的吸收和发扬,这使得唐代的中国成为亚洲各国音乐文化交流的中心,也使得唐代音乐在当时的亚洲居于先进地位。
2.民歌和曲子
民歌:唐代已分为山歌和小曲两种不同的体裁。
曲子:是经过艺人、文人和演唱者加工的民歌,它已不同于一般的民歌,艺术性得到了提升。从曲式结构而言,有单个的只曲,有同曲配上多节歌词连续演唱的,也有分成若干段的大曲。
3.宫廷音乐
①七部乐—十部乐—坐部伎、立部伎。
②唐代燕乐:沈括《梦溪笔谈》:“先王之乐为雅乐,前世新声为清乐,合胡部为燕乐”,则指出宫廷中所用的“燕乐”是与“雅乐”相对而言,并指出燕乐为汉族俗乐与境内各民族及外来俗乐的总称。
③鼓吹乐和散乐:二者是在宫廷宴会中间、在太常雅乐、坐立两部伎之后表演的,鼓吹乐在唐代已于散乐相结合。
④唐大曲:是在唐代民歌的基础上,继承了汉魏以来清乐大曲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型歌舞曲。大曲的曲式一般由散序、歌、破三部分组成。
⑤宫廷雅乐:一方面统治阶级重视新兴燕乐,将其列为宫廷音乐的重要内容,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力提倡雅乐。雅乐的伴奏乐器有钟、磬和鼓等那些悬挂起来的击乐器,宫悬乐队的规模常以架数的多少来计算。
4. 民间说唱音乐、歌舞音乐和变文
民间说唱音乐:当时流行的一种“说话”的艺术形式属于民间说唱音乐;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,一类是讲述佛经故事,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,是一种散文和韵文相见的叙事体裁。
歌舞音乐:包括没有故事情节的《踏歌》、《五方狮子舞》,有故事情节的《参军戏》、《踏摇娘》。
5.教坊和梨园
音乐机构:大乐署、鼓吹署、教坊和梨园。
教坊:专管雅乐之外的歌舞、音乐、百戏的教习、演出等,教坊的设立,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享乐需求而设,另一方面也培养出一大批技艺高超的宫廷艺术家,从客观上促进了燕乐的提高和发展,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梨园:唐玄宗创立,主要排练法曲,梨园的创立,反映了盛唐时期音乐艺术已向专业化方面发展。
音乐文化交流:包括与西域、东亚各国以及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。
6.乐器、乐曲和乐律
乐器:乐器种类增多,琵琶、筝、古琴比较盛行,新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。
乐曲:《霓裳羽衣曲》和《秦王破阵乐》。
乐律:苏祗婆的三十五调理论、万宝常的八十四调理论、燕乐二十八调理论以及后周王朴律。
7.著名音乐家
(三)重点与难点
重点:
1.隋唐燕乐。
2.唐代音乐机构。
难点:
1.唐大曲。
2.乐律。
第六章 宋、金、元的音乐
(一)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了解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特点,以及音乐文化的转型,掌握宋金元时期的歌曲艺术、说唱音乐、戏曲音乐、乐器及器乐、音乐理论等。
(二)教学内容
1.概述
断代划分:960—1127北宋时期,1127—1279南宋时期,1279—1368元代时期。
宋元时期市民音乐的五大特点:
①歌曲艺术:曲子、唱赚、元散曲
②说唱音乐:鼓子词、诸宫调、陶真、货郎儿。
③戏曲音乐:宋杂剧音乐、元杂剧音乐、南戏音乐。
④乐器与器乐:新乐器嵇琴、胡琴、三弦、火不思、兴隆笙等的出现,浙派古琴演奏家郭沔及其著名琴曲《潇湘水云》。
⑤音乐理论:蔡元定的十八律、工尺谱、俗字谱、律吕字谱、《梦溪笔谈》乐论、《乐书》、《琴史》、《碧鸡漫志》、《词源》和《唱论》。
(三)重点与难点
重点:
1.宋元市民音乐的特点。
2.元杂剧以及说唱音乐。
难点:
1.十八律理论。
2.记谱法。
第七章 明清的音乐
(一)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了解明清时期音乐发展的概况,掌握曲艺音乐的发展,昆山腔、余姚腔、弋阳腔、海盐腔四大声腔,器乐合奏艺术以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等。
(二)教学内容
1.概述
断代划分:1368—1644明代,1644—1911清代
明清时期,传统音乐中的说唱、民歌、戏曲、歌曲音乐、器乐五大类均已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,这是本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特征。
2.民间歌曲
民歌集与小曲:民歌集主要有《四季五更驻云飞》《霓裳续谱》等;小曲指那些加入乐器伴奏的民歌,又称为杂曲、时曲、小唱,结构短小,表演形式较简单。
俚曲:是用小曲加说白写成的说唱和戏剧本子。音乐朴实优美,语言多为白话,通俗易懂,伴奏形式比较自由。
3.曲艺音乐的发展:鼓词类、弹词类、牌子曲类、渔鼓道情类、琴书类。
4.戏曲音乐的发展:海盐腔、余姚腔、弋阳腔、昆山腔、梆子腔、皮黄腔。
5.器乐音乐的发展
器乐独奏:琵琶音乐的发展,清代产生很多流派著名的有无锡派,代表人物华秋苹等,平湖派,代表人物李延森等,浦东派,代表人物鞠士林等,崇明派,代表人物黄东阳等;著名琵琶曲有《十里埋伏》《霸王卸甲》《月儿高》等。古琴音乐的发展,明清时期均形成了很多著名的琴派。
器乐合奏:包括弦索十三套、福建南音、西安锣鼓、潮州音乐等。
民间歌舞音乐:秧歌、二人转、十二木卡姆、囊玛、象脚鼓舞。
6.朱载堉对律学的贡献
(三)重点与难点
重点: 1.说唱音乐
2.四大声腔
难点:1.清朝宫廷雅乐
2.新法密律
第八章 中华民国的音乐(1911-1949年)
(一)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了解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历史特点,掌握不断变革中的传统音乐和不断发展中的新音乐等。
(二)教学内容
1.概述
晚清时期,新音乐的初步启蒙。
民国时期,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音乐启蒙的继续。
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特点:丧失了自身文化选择与创造的主动权,提出应改革与发展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;学堂乐歌的兴起;一切音乐与教育密不可分;同工农革命和人民爱国民主斗争的群众运动相结合。
2.中国传统音乐在近代的演变趋势
传统音乐:一般是指世代相传、具有民族特点的本土音乐。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、文人音乐、宗教音乐、宫廷音乐。
民间歌曲新的表现内容的出现:民歌内容较为广泛;汉族民歌的分类;兴起了采集研究民间歌谣的热潮。
民间歌舞音乐的提升与转化:民间自娱性歌舞活动中的节目,逐渐转化为职业艺人表演的歌舞小戏;处在萌芽状态下的歌舞活动或民间演唱,在近代广取各种相邻艺术,发展成为新的民间歌舞;产生了很多直接反映灾民逃荒生活的歌舞曲。
民间说唱的新声腔、新曲种:主要分为弹词、鼓词、牌子曲、道情、琴书和杂曲等,至20世纪80年代初,中国说唱曲种达400个左右。
戏曲声腔剧种系统新格局的初步形成:主要有京剧及其代表人物梅兰芳;豫剧及其代表人物常香玉、马金凤等;评剧及其代表人物成兆才;越剧及其代表人物姚水娟等。
古琴、琵琶音乐在近代的传承和民间器乐的繁盛:古琴音乐作为文人音乐的主要形式,在琴歌、琴论、琴谱等方面,都有丰厚的文献典籍和流派传人等传承至近代;琵琶音乐也成为文人演奏的重要形式,开始出现按地域区分的流派;民间盛行的笛、笙等吹管乐器独奏,也流传下来一些优秀乐曲,如《五梆子》、《百鸟朝凤》等;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和刘天华及他们的著名乐曲;合奏音乐著名的有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。
3.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、发展
教会音乐活动和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:赞美诗及其谱集和西洋乐理的传播;教会学校的音乐课程。
在华西人成立的军乐队和中国的“军乐队热”:西人在华成立的乐队有工部局乐队和赫德乐队;中国的“军乐队热”是西洋音乐传入中国产生明显影响的表现。
学堂乐歌的兴起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制度的初建:学堂乐歌的酝酿准备和兴起,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,在新学堂开设音乐、唱歌等课程;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和学堂乐歌的推广。
学堂乐歌的歌词和曲调:乐歌的表现内容和词作的不同类型;乐歌曲调多是依乐填词。
学堂乐歌活动中产生的中国第一代新音乐家:沈心工、曾志忞、李叔同。
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: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,出现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教育家;通过乐歌活动,展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,肯定了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;系统地把西洋音乐理论介绍到国内;肯定了“集体唱歌”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,为中国“五四”以后群众歌曲体裁的进一步发展,准备了条件、积累了经验。
4.新兴音乐教育的兴起
5.20世纪30—40年代的代表作曲家
6.民国时期的声乐创作
7.民国时期的器乐创作
8.中国歌剧的产生与发展
9.音乐思潮与音乐理论
(三)重点与难点
重点:
1.合奏音乐:江南丝竹、广东音乐
2.戏剧声腔新剧种
3.学堂乐歌
4.中国歌剧的产生与发展
难点:
1.京剧的形成与发展。
2.古琴、琵琶音乐的发展。
3.学堂乐歌发展及其意义。
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音乐(1949年至今)
(一)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
通过本章学习,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的发展,掌握在新文化思潮影响下展开的包括音乐教育、音乐理论、音乐创作等多方面的新音乐建设等。
(二)教学内容
1.概述
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音乐的发展、音乐教育、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。
2.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
3.歌曲、合唱的创作
4.民族器乐的独奏、重奏及合奏作品
5.室内乐与小型 器乐曲创作
6.歌剧创作
7.歌舞、舞剧音乐创作
8.影视音乐创作
9.通俗音乐创作
10.音乐理论思潮
(三)教学重点与难点
重点:
1.音乐教育
2.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
难点:
1.歌剧创作
2.歌剧《白毛女》
四、学时分配表
章序 |
内 容 |
课时 |
备注 |
第一章 |
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|
1 |
|
第二章 |
周代时期的音乐 |
2 |
|
第三章 |
秦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|
2 |
|
第四章 |
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|
2 |
|
第五章 |
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|
4 |
|
第六章 |
宋金元时期的音乐 |
4 |
|
第七章 |
明清时期的音乐 |
4 |
|
第八章 |
中华民国的音乐 |
5 |
|
第九章 |
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音乐 |
8 |
|
五、教材及参考书目
教材:
《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》 主编:田可文
出版社:人民音乐出版社,2007年版
参考书目:
1.《中国古代音乐史稿》 主编:杨荫浏
出版社:人民音乐出版社,1981年版
2.《中国古代音乐史》 主编:金文达
出版社:人民音乐出版社,1994年版
3.《中国近现代音乐史》 主编:汪毓和
出版社:人民音乐出版社,2009年版
4.《中国音乐通史简编》 主编:孙继南 周柱铨
出版社:山东教育出版社,1993年版
5.《中国音乐美学史》 主编:蔡仲德
出版社:人民音乐出版社,2003年版
执笔人:
审 核 :